城中村改造的下一步,深圳南头古城的新探索
8月18日,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以下简称“深双”)南头古城分展场开幕。展览以“春景梧桐-城村拼图”为主题,以南头古城的春景街和梧桐街的6栋沿街自建房为载体,策展团队对建筑本身做了微改造,同时结合建筑的特点和原有功能在建筑内部布设艺术展。展览由“72家房客”“二手城市”“改装建筑”“艺术日常”四个板块组成,共呈现了44位艺术家和3个艺术机构的97件艺术作品。此外,还有9个快闪店,引入城市的商业业态。
(资料图片)
南头古城位于深圳市西南部的珠江入海口东岸,原为岭南地区的行政军事中心,从1950年代起逐渐演变为城中村。根据2020年的数据,南头古城住户超过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超过90%。2017年的第七届深双主展场便设在南头古城,以“城市共生”为主题,呈现历史古城与城中村的碰撞,探讨城市中不同元素的平衡与共存。
南头古城俯瞰©️白羽
本次展览在此基础上强调现代城市与城中村更进一步的深入互动。策展人张宇星表示,展览主题中的“拼图”一词不仅是此次策展的一大理念,也是他所期待的未来现代城市与城中村共同存在和深入互动的一种方式,用现代城市的设计方法介入城中村,让城市的要素进入城中村,同时保留城中村本身鲜活的烟火气与生活智慧,丰富城市的体验。
“我们希望尽量保持城中村原有结构和机理,同时又有一点点改变,让城中村像一棵树一样慢慢生长。”张宇星说。
提炼城中村的日常
春景街和梧桐街是南头古城里最具城中村风情的两条街,握手楼间不足三米宽的街道上分布着餐馆、美发店、彩票店等,时不时有电动车穿梭而过。抬头只能看见方寸的天空,还有居民们在防盗窗内晾晒的花花绿绿的衣服。
本次展览的场地正是基于对这两条街上不同年代所建造的握手楼及室外余料空间的改造。去年8月,承办展览的深圳万科和策展团队开始选房、租房,10月开始设计,今年1月启动施工。策展人韩晶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在选择建筑时,团队倾向于最能体现城中村特色和烟火气的地方、日常生活冲突最剧烈的地方,或者是与古城的历史有关联的地方。
位于梧桐街和中山南街一坊交叉口的U5建筑“城墙遗产工坊”便是古城历史变迁的见证,它包含两栋建造在古城明城墙旧址上的民居,一棵巨大的龙眼树从其中一栋建筑中生长出来。建筑师为此在建筑外加设了一组楼梯和连廊,让观展人得以从新的视角观看建筑的历史痕迹,室内房间也以红砖、水泥、花纹钢板为材料,呈现艺术家的工作室和创作工坊。
城墙遗产工坊的室内室外©️白羽
U2建筑“我的宿舍”则更具城中村特色,它由一栋三层的砖混结构建筑和一栋两层坡顶小屋组成,保留了不同年代加建的痕迹。建筑内部的展品也与城中村的生活密切关联,一层宿舍区里展示的作品《快递员的生活——“我”的宿舍》即是艺术家郭定奋入职一家城中村快递承包公司一个月后创作的,以快递盒、快递订单等快递员的日常工作元素作为创作基础;另一个展品《晒·不晒》则呈现了城中村中居民们晾晒衣服的各种方式与智慧。
我的宿舍©️白羽
张宇星表示,本次展览是一个提炼结晶的过程,团队选择城中村里最普通的生活空间,通过设计再加工和展览的介入,重新呈现城中村的独特空间结构和居民们日常又野生的生活方式。“以前我们只是把城中村当作一个现象,认为它是没有文化的,但现在我们需要意识到城中村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城市文化。”张宇星说。
而在策展布展的过程中,居民与展览本身产生的互动也是城中村文化特色和居民生活智慧的体现。韩晶介绍称,施工布展时,有居民在施工队的脚手架上晾衣服;艺术家周实在梧桐街边摆设了小香炉,布置完成的当晚就有居民对着香炉拜神。“城中村本就是不断变化的,外界的介入对这里的居民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他们可以从容地应对这种变化,将变化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韩晶说。
从整体上看,本次展览散点式的策展方式与近年来颇受欢迎的大地艺术节有些相似。源自于日本的大地艺术节以重建和振兴乡村为目标,通过在乡村的广袤空间中利用废弃房屋等创作艺术作品,为乡村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在国内,大地艺术节已经在景德镇浮梁县、广东佛山南海区和位于河北承德的阿那亚·金山岭落地。
韩晶向《第一财经》YiMagazine表示,“春景梧桐-城村拼图”与大地艺术节的共性在于强调在地性,建筑的改造和艺术作品多为现场创作,且这些作品并非串联在一起,而是分散在街巷中。但二者不同的是,大地艺术节针对的是相对衰败的乡村地区,而城中村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场域,能够反过来给城市建设带来一些思考。“城中村里的人口密度很高,这个场域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在这里是有真正的生活的,这与大地艺术节的基础是完全不同的。”张宇星说。
城中村改造何去何从
事实上,此次在南头古城的深双分展场也是对城中村改造方向的一次探讨。“72家房客”“二手城市”“改装建筑”“艺术日常”四个板块代表了不同的改造路径和业态尝试,展览结束后,这些经过改造的场所都会被保留并重新利用,成为日常的居住、消费和文化场所。
U2建筑“我的宿舍”属于“72家房客”板块,据韩晶介绍,三层的砖混结构建筑在改装和展览完成后,一层和二层空间就将作为宿舍保留下来,向快递员等出租,一个床位月租金约为600元,“希望不要因为我们的改造和修缮,就让这些低收入阶层失去了一席之地”。韩晶还希望将第三层作为办公空间,发挥建筑的公共和社会性质。“艺术日常”板块则突出当代艺术的视角,其中改造的U4建筑“街市美术馆”未来可能会作为艺术展览空间保留下来。
街市美术馆的室外和室内©️白羽
除了承载展览之外,改造空间还引入了9家快闪店,如二手物品商店“回到日常的旧物”、纯手工银饰体验店“流浪的小作坊 ”、餐饮店“吾不二”等,这则是将城市的消费商业引入城中村的尝试。
围绕南头古城这个代表性的城中村,相关改造和探索从未停止。2018年,深圳将南头古城列为“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之一,并在2019年将南头古城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列为全区“三大战役”之一,声称要举全区之力实施古城更新项目。
深圳万科承接了这一项目。它首先改造了古城的十字形主街,统租沿街建筑,在修缮原有历史建筑的基础上,新建了一系列仿古建筑,并引入了古着饰品店、茶餐厅、咖啡馆等业态,形成了一片创意街区,于2020年重新开放。
而在十字形主街之外,尚未改造的内街里巷依然拥挤杂乱,保留着城中村的原始风貌。深圳万科认为,如果接下来的改造延续主街的城市化改造方式,可能会进一步削弱南头古城作为城中村的角色和“城市洼地”的独特功能。因此,此次展览也注入了万科对古城二期改造的期待,希望纠偏主街改造的精致化问题,探索空间和业态的新方向。
南头古城中山南街一坊©️白羽
城中村是深圳在城市化进程中长期面临的问题。近年来,深圳启动了城中村保障性住房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提升行动,即由政府或相关部门统一租赁城中村房屋,筹集后改造为保障性住房。这一方案一度导致城中村周边房屋租金上涨,引发当地租客对自身住房保障和生活成本的担忧。
城中村具有自身的复杂性,韩晶在策展布展过程中对此也深有体会。针对房屋和公共空间的改造设计均需与户主和当地居民反复沟通协调,城中村中的一些空地实际上也有无形的界限划分,背后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据韩晶透露,团队最初看中了10栋建筑,但最终只有6栋确定下来,其间还曾有所替换。
这种复杂性意味着城中村的改造注定是一个各方不断互动和博弈的过程。张宇星表示,改造城中村不是简单的对房屋的拆除或改造,其中牵涉许多关键问题,改造的过程亦要尊重居民的诉求和城中村自身的文化。“南头古城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样本,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呈现城中村中复杂的问题,并从城中村改造的理念和方法上探索一些新的路径。”张宇星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
本文版权归第一财经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2023年新国货榜样大调查已经启动啦,
关键词: